2)第十四章钱粮_大明公务员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孺为首的内阁为了安定南方,推行一系列政策,就是阻止北方的商品进入南方。维系原本的生产关系。从而稳定局面。

  这种保守政策之下,南方一些隐患被压制下去了,甚至也有一些欣欣向荣的感觉。

  一方面,整个大明本身就在经济上升期,元末战乱对大明的创伤,还没有完全恢复过来。另外一方面,也不是所有的商品都会遭到抵制。遭到抵制的主要是布匹。因为这后面牵扯太大了。而其余的廉价铁料,还有其他机器引入,反而让南方的很多产业更加繁华。

  但是从而限制了北方工业产能的上限。

  不过,数年之下,很多企业主也赚了不少钱。

  何夕就

  由了发行国债的基础了。

  除此之外,何夕也预备另外的举动,那就是进一步国退民进,放开最重要的煤铁行业,将官营的煤铁全部卖出去,引入大量资金,作为军费。

  毕竟,一方面煤铁的利润已经很薄了。这个薄,也是因为官营的种种原因,官府办企业,几乎都会将企业办成了衙门。何夕很想知道,后世国企是怎么经营的。

  反正何夕发现他根本无法阻挡这样的趋势。

  时间一长,效率下降,各种问题频繁出现。

  企业管理,工业管理,也是一门学问。何夕之前仅仅是一个大学生,对于这些东西,根本不懂。他也没有时间去研究,最好的办法,就是直接放开,由市场去竞争。官府加强监管就行了。

  而且,何夕手中筹集的钱,不管是超发货币,还是国债,还是其他钱,都不可能全部投入军费之中。即便投入军费之中,也能拉动经济,就是所谓的战争景气。

  大量订单,会让北京辽东的工商业吃饱的。

  如果战争顺利进行下去。何夕能维持很长一段时间的高额军费。

  不过将来债台高筑而已。

  只要胜利,一切都不是问题。

  这也是何夕战胜南京的底气。在方孝孺的经营之下,洪武二十五年到而今,整个大明,除却西北有一些小战事,几乎没有什么的大消耗,方孝孺的财政政策,又是很保守的。

  有钱就存着。

  大明户部的结余有八千多万元之多。

  可以说,有大明一年赋税有余。

  财政特别健康,其中也有北京每年上缴的赋税。

  但是以大明的体制,在战时根本不可能维系高额军费,一亿元的军费,能维系一年就不错了。

  朱雄英说道:「那粮食怎么办?」

  何夕说道:「加强之前海外采购。更重要的是,发放农业贷款。」

  朱雄英说道:「农业贷款?」

  何夕说道:「给每一个农户设一个银行账户,发一笔贷款,直接用来购买新农具,包括水轮机,钢铁农具,太平车,牲口等等。让他们用粮食还钱。」

  朱雄英不是傻瓜,问出一个关键的问题,说道:「这贷款能要回来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i66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