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230章 坤班女演员_重生民国当文豪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字。

  这是迄今为止最早的一件戏剧演员题名的“剧照”式雕砖文物。

  其形象为:她侧身站立,头部裹巾,上边高簇着花枝,穿着当时流行的服装,即上身为汉族的圆珠笔领窄袖长袍,**为契丹族式的钓敦服,腰系帕带,背插团扇,双手抱拱作插手状,面部表情刻画传神。

  该雕砖的存在,说明宋杂剧在北宋晚期已具备了艺术形象的定型化。“阿英,阿玉,事实上,自乾隆以后,京师女伶几近绝迹,纯然成了男优的世界。光绪初年,西方文明涌入中国,提高女权的呼声日益高涨。

  顺应时势,戏剧界女性禁演令松弛,女性演员频频复现于舞台。济南自古以来就是一座开放的城市,又一直是我国北方的演艺中心,女戏复苏的风气自然最先刮到了这里。

  “济南多女乐,土人名为‘挡子班’……凡有市会,支彩棚,卖茶座,笙歌竞奏,竹笛交陈,环而视者数百余人,居然开一小小世界。”

  时人孙点《历下志游》里的这段记载,足可让我们了解到当年济南女戏繁荣的盛况。

  年轻女演员登台唱京戏,在济南蔚成风气,自然造就了一大批崭露头角的女名角。

  1884—1887年在上海《申报》发行的《画报》上,就记载说她们的演艺水平“足与菊部诸名优相抗衡”,“至其靓妆服,妙舞清歌,则有过之无不及也,以故趋之者若鹜。”

  新文化生长发展的同时,旧文化仍附着于社会机体上,并显示着一定的顽固性。就在女戏在济南蔚成风气之时,光绪十一年(1885)乙酉夏,“大吏严谕禁止,诸伶无大小,悉拘归官鬻。”

  当局一声令下,取缔了所有女伶,并全部捉拿归官,济南这些红极一时的女名角们顿时遭殃。

  “阿英、阿玉,转眼到了咱们这民国初年,一九一二年曾开放女演员演戏,女观众也可进戏园看戏,但为时短暂,一九一三年北京政府又下令,禁止男女演员同台演出。”

  其实历史上不乏女性演员的身影。只是这些女子戏班,都是豪族们的私家女乐,不像男班们可以在民间演出,百姓一般都没有机会看到。

  说到这个话题,我们就来讨论一下民国以前为什么不准女性唱戏呢?

  其实这要追溯到很久以前的封建社会时期,那时的风俗是不允许女人演戏的,严格的时候连看戏都不许,人们认为这是一件极不光彩的事情,有失礼节。

  就拿京剧来说,尽管京剧在清末的时候,已经有女演员,但是并不正式。京剧在1914年才开始正式有女演员,在此之前都是传男不传女。

  女演员还有一个专门的称呼,叫“坤角”。有的剧团里全都是女性,就被称为“坤班”。19世纪末年,北京就曾出现过一个坤班。

  戏曲理论家齐如山曾说:“西城口袋底胡同,从前有两个坤班,原先即名女班,也常演棠会,鄙人曾看过几次,也还不错。光绪庚子后就散了,各角有许多往天津谋生……于是女角在上海、天津就膨胀起来。”

  前回说过,雪艳琴8岁从艺一举成名,是京剧第一代女演员。与新艳秋、章遏云、杜丽芸共享“四大坤旦”之美誉。

  不知后事如何?

  ……

  ……

  【作者题外话】:亲们,春考第二天,继续给孩子们加油!

  今日小剧场:

  阿文:“师傅,胡师伯准备开课讲投资!”

  叶林:“阿文,风口上做啥都是对的,浪来来做啥都是对的!让胡师伯加油!”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i66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